“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啟動以來,大亞灣開發區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成立了大亞灣開發區“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區“無廢辦”),編制了《大亞灣開發區“無廢城市細胞”建設方案》,明確了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目前,工業領域“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突出,已形成了一批“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建設典型經驗模式,大亞灣石化區“無廢園區”建設更是進展順利,已開展組織管理、工業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宣傳培訓等各項工作。

惠州大亞灣石化產業園區“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建設培訓會
變“廢”為寶,打造綠色循環鏈
走進園區,一條條綠色循環產業鏈如同生命的脈絡,將各個生產環節緊密相連。中海油惠州石化、中海殼牌等龍頭企業的廢氣、廢水、廢渣,在這里不再是負擔,而是轉化為寶貴資源的“魔法石”。凱美特與華達通氣體制造公司,巧妙地將中海殼牌、中海油惠州石化產生的CO2廢氣轉化為食品級二氧化碳,廣泛應用于飲料行業;宏瑞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則讓中海油H2S廢氣“變身”硫酸,為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中海油每年產生約2.1萬噸的污水廠油泥浮渣通過管道輸送至下游裝置進行焚燒處置,焚燒產生約10萬噸1.2Mpa蒸汽返回中海油使用,年節約蒸汽費用超600萬元。通過“隔墻供應”模式,廢棄物及副產品在園區內找到了新歸宿,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惠州大亞灣石化產業園區生產基地
創新技術,實現源頭減量化
在“無廢”征途中,園區內的企業紛紛亮出“黑科技”,為源頭減量注入強勁動力。中海油惠州石化,以TCDTO重整生成油非加氫脫烯烴技術替代傳統白土吸附,每年減少1100余噸廢白土填埋,真正做到“為城市減負”;同時,采用薄層干化技術對生化污泥進行干化脫水,含水率由85%降至35%以下,每年減少危險廢物外委運輸和填埋量2.1萬余噸,又通過回轉窯焚燒技術實現油泥就地焚燒和熱能回收利用,年利用余熱生產蒸汽近10萬噸,實現了碳減排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中海殼牌,以創新技術活化催化劑,讓銠金屬在裝置內循環再生,延長了使用壽命,減少了新催化劑的消耗。這些創新之舉,如同點亮了綠色發展的明燈,照亮了“無廢”之路。

中海油惠州石化污水廠三泥減量化裝置
點石成金,提升資源化利用
在園區的每一個角落,“點石成金”的身影無處不在。副產品回收利用、煤制氫廢渣建材利用……一項項技術革新,讓曾經的“廢物”煥發出新的生機。宙邦公司自主研發資源化利用工藝,將工業廢鹽轉化為工業級氯化鈉和硫酸鋇,并作為產品對外銷售,每年減少680噸固體廢物排放,節約處理成本約43.26萬元,不僅實現了“變廢為寶”,還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樂金化學則通過技術革新,將PBL工序產生廢堿液由外部委托處置轉變為內部綜合利用,用于污水處理站絮凝氣浮工序的pH值調節,實現了危險廢物的有效循環與利用。


宙邦公司利用工業廢鹽等固體廢物生產的工業氯化鈉和硫酸鋇產品
智慧監管,織密綠色“防護網”
為了讓“無廢”之路走得更穩、更遠,園區還構建了一張智慧環保的“天網”。通過“智慧環保小腦”系統,園區實現了危險廢物的全流程智能監管。從危廢倉庫的攝像頭監控,到GPS追蹤危廢轉移車輛,再到處置企業的道閘接入,每一個環節都盡在掌握之中。系統的預警功能,如同環保執法人員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讓違規行為無處遁形,為園區的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此外,我國首個“雙頻5G+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建設項目在中海油煉廠建成投用,通過全面的數據監測與采集體系實現固體廢物全鏈條管理智能化,包括實時自動預警,自動生成電子臺賬等功能,并引進三維地圖組件,實現固體廢物一張圖的“桌面管理”。

“智慧環保小腦”平臺:危廢存儲的容量占比自動預警
“花式”科普,“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9月29日,區“無廢辦”面向西區第七小學50余名師生舉辦了一場“無廢城市”科普活動,通過知識宣講、“無廢”知識有獎問答、“植物領養”、“變廢為寶”教學等“花式”科普,為青少年兒童開啟一場“無廢”知識之旅,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樹立“低碳出行”“愛綠護綠”的觀念,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積極踴躍發言,展現出了對“無廢”知識的濃厚興趣和熱情。


第七小學學生踴躍回答“無廢”知識問題
接下來,區“無廢辦”將圍繞“無廢園區”建設目標、實施路徑繼續發力,深化“無廢”理念,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努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無廢園區”標桿,為石化行業探索出一條減污降碳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